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逃逸致人死亡是7年以上吗?
释义
    本文介绍了逃逸致人死亡的刑罚以及车主和驾驶员肇事逃逸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警察追责的相关规定。根据《刑法》第133条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2020年1月1日起,《刑法》第133条被修改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
    法律分析
    逃逸致人死亡的刑罚是否为7年以上?
    根据《刑法》第133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车主不知情交通事故发生后离开现场不属于肇事逃逸。
    但是知情与否需要交通管理部门结合事故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形来判断。若是确实不知情的,那么会按照交通肇事来处理,若是知情就属于逃逸了。
    二、驾驶员肇事逃逸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驾驶员肇事逃逸需要承担的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
    1、民事责任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这里所说责任是指民事责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赔偿责任.法律将该责任确定为推定过错责任.由于当事人逃逸导致事故现场遭到破坏,使交管部门对事故责任难以认定,首先推定其有过错,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若其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才可减轻其责任,这方面也加重了逃逸人的举证责任。
    2、行政责任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也就是说,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重新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记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
    3、刑事责任
    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如果因逃逸之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三、肇事逃逸警察多久会追责?
    1、肇事逃逸警察在接到报警后就可以追责
    肇事逃逸发生后,等拿到交警事故责任认定书,受害人报案后,公安机关就会启动程序,对肇事逃逸者追究责任,采取的手段包括网上追逃及发布通缉令等。对于构成犯罪的,肇事逃逸当事人将面临判刑的法律后果,如果情节轻微,派出所可以对其治安处罚。
    2、抓捕肇事逃逸者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1)启动查缉预案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交通事故现场痕迹、遗留物等线索,及时启动查缉预案,布置堵截和查缉。
    (2)发布协查通报或社会公告
    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协查通报、向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查、举报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侦破线索。发出协查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告时,应当提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基本事实、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情况、特征及逃逸方向等有关情况。
    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事故当事人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形,确定具体是采取协商,还是采取其他的方式处理该事故。不得直接逃离现场,否则有可能会构成逃逸,若逃逸行为导致对方死亡,是有可能会受到刑事处罚的。若是对逃逸致人死亡是7年以上吗还存在其他疑问,可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
    拓展延伸
    逃逸致人死亡罪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由于犯罪分子具有逃避法律制裁的意图,导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232条规定,犯前款罪,情节严重者,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然而,关于逃逸致死刑罚是否为7年以上,我国法律规定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情况来判断。
    根据以往案例和司法实践,部分逃逸致人死亡罪的案件中,犯罪分子被判处了7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但也有个别案件中,犯罪分子被判处了更短的有期徒刑。因此,无法一概而论地说逃逸致死刑罚是否为7年以上。
    然而,从刑法公平和合理的角度来看,对于同一犯罪行为,应当根据案件的事实和情况,依法公正地判断刑罚,并在量刑时充分考虑犯罪分子的悔罪表现、再犯罪危险等因素。
    总之,在司法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情况,依法公正地判断逃逸致死刑罚是否为7年以上。
    结语
    根据《刑法》第133条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逃逸致人死亡的刑罚为7年以上有期徒刑。而车主不知情交通事故发生后离开现场不属于肇事逃逸,但知情与否需要交通管理部门结合事故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形来判断。若确实不知情,则按照交通肇事来处理;若知情,则属于逃逸。驾驶员肇事逃逸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包括罚款和吊销驾驶证等,刑事责任则包括判刑。若肇事逃逸警察在接到报警后就可以追责,而抓捕肇事逃逸者可以通过启动查缉预案、发布协查通报或社会公告等方式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〇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章 调 查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查缉 第四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并组织专门力量办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启动查缉预案,布置警力堵截,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查缉。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