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假释是一种对被判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服刑一定期限后,根据其悔改表现和不再危害社会的情况,有条件地提前释放的制度。假释的考验期根据原判刑罚的执行情况而定,被判有期徒刑的罪犯的考验期为宣告假释时原判刑罚的剩余时期,而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则有10年的考验期。假释的考验期从假释之日起计算。正确使用假释制度可以鼓励罪犯接受教育和改造,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法律分析 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假释在我国刑法中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正确地使用假释,把那些经过一定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必要继续关押改造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鼓励犯罪分子服从教育和改造,使之早日回归社会、有利于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那么假释的考验期有多长呢? 犯罪分子的假释考验期限是因原判刑罚及执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刑法第83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假释的考验期为原判刑罚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即宣告假释时原判刑罚的剩余时期。刑法对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则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假释的考验期限为10年。 根据刑法第83条第2款的规定,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拓展延伸 假释的考验期是否能够延长? 假释的考验期是否能够延长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假释的考验期通常是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犯罪人的表现而定的。一般情况下,考验期是固定的,无法延长。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犯罪人在考验期内表现良好、积极改造,可能会有一定的机会申请延长考验期。这需要犯罪人的律师提出申请,并经过相关法律程序和审查。最终是否能够延长考验期,取决于法庭的判断和决定。总的来说,延长假释的考验期并非易事,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并经过法庭的审查和批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三条?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