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父母是否因青少年犯罪被判刑 |
释义 | 本文探讨了我国《刑法》对少年犯罪的规定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父母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而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承担8项严重犯罪的刑事责任。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同时,根据我国刑法的“自我责任”原则,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独立承担刑事责任,父母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然而,父母对未成年人犯罪负有相应的道德责任,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负有法律 法律分析 少年犯罪是指在未成年人期间犯下的犯罪行为。而少年犯的父母是否被判刑,则取决于他们所犯罪行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我国《刑法》规定:“年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罪、强奸罪、抢劫罪、贩毒罪、放火罪、爆炸罪、投毒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从轻或减轻处罚。”据此,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承担8项严重犯罪的刑事责任,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对所犯罪行承担全部刑事责任。因此,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 根据我国刑法的“自我责任”原则,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独立承担刑事责任,父母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给国家、集体或者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照民法的相应规定,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监护人承担全部民事赔偿责任。 这是否意味着青少年犯罪的父母只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而没有其他责任?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父母对未成年人犯罪负有相应的道德责任,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负有法律监护责任。父母怠于行使监护责任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出了详细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1。2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和虐待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和故意毁坏财产。6参加赌博或者变相赌博。7观看和收听淫秽色情音像制品和书籍。8依法进入营业性歌舞厅等不适合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9其他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教育未成年人不要吸烟或酗酒。营业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参加帮会有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发现该团伙犯罪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独自生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放走、强迫离开或者放弃监护义务。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寻找或者向公安机关求助。未成年人父母离异的,离婚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因离婚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继父母、养父母对未成年继子女、养子女,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父母预防犯罪的义务。未成年人的父母不正确履行监护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预防青少年犯罪法》明确规定: 1。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放任未成年人有不良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监护人应当予以训诫,责令严惩。2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允许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独自生活的,公安机关应当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进行训诫,责令其立即改正。 拓展延伸 青少年犯罪是否由父母全部承担责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虽然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否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父母并不公正。实际上,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一个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因素等。 父母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他们应该在家庭中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生活和温暖的支持。然而,父母不应被视为唯一的责任人。如果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那么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社会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提供更好的教育和预防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学校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支持,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应简单地将其归咎于父母。父母、社会和学校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结语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而少年犯的父母是否被判刑,则取决于他们所犯罪行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然而,根据我国刑法的“自我责任”原则,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独立承担刑事责任,父母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同时,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父母怠于行使监护责任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1-01-26)\t第五百七十三条\t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应当根据未成年被告人的智力发育程度和心理状态,使用适合未成年人的语言表达方式。 发现有对未成年被告人威胁、训斥、诱供或者讽刺等情形的,审判长应当制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1-01-26)\t第二百七十六条\t法庭审理过程中,对与量刑有关的事实、证据,应当进行调查。 人民法院除应当审查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量刑情节外,还应当根据案件情况审查以下影响量刑的情节: (一)案件起因; (二)被害人有无过错及过错程度,是否对矛盾激化负有责任及责任大小; (三)被告人的近亲属是否协助抓获被告人; (四)被告人平时表现,有无悔罪态度; (五)退赃、退赔及赔偿情况; (六)被告人是否取得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谅解; (七)影响量刑的其他情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2-12-20)\t第九十五条\t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或者采用其他使被告人在肉体上或者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的方法,迫使被告人违背意愿供述的,应当认定为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 认定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应当综合考虑收集物证、书证违反法定程序以及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等情况。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