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判刑后是否可以进行假释? |
释义 | 监外执行存在问题:一是司法机关之间配合不到位,交付与执行脱节;二是执行机关监管松懈,缺乏规范化管理。缺乏沟通机制导致交接工作脱节,可能埋下脱管失控的隐患。个别公安派出所重案轻监管,缺乏对监外执行工作的重视,导致监管组织形同虚设,刑罚效果无法体现。公开宣布犯罪事实、制度化考察也未得到落实。 法律分析 判刑是可以监外执行的,被判处“管制”处罚的罪犯,不收监,应当由公安机关执行。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根据刑法第72条的规定,确有悔改表现,宣告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监外执行。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经核准可以假释。 监外执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司法机关之间配合衔接不到位,交付与执行脱节 审判机关、公安机关、监狱等司法机关在对监外罪犯交接执行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导致交付与执行工作脱节。如人民法院对罪犯宣判缓刑、管制后,应将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送交或邮寄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并通知缓刑、管制罪犯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报到。但罪犯是否报到,派出所是否接收,公安、法院互不通气,交接环节存在漏洞,为罪犯脱管失控埋下了隐患。 (二)执行机关监管工作松懈,缺乏规范化管理 按照法律规定,监外执行罪犯应当归该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具体负责监管,由基层组织或者罪犯原所在单位予以协助、配合。但在实践中,个别公安派出所由于缺乏对监外执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存在有“重办案、轻监管”的执法观念,往往只注重刑事案件的侦破,而疏于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考察,在人、财、物大流通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些非监禁刑的服刑罪犯极易失控脱管,使行刑活动、监管组织形同虚设,刑罚效果无从体现。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的执法人员对罪犯监管实行单线联系,未按规定公开宣布罪犯的犯罪事实、执行期限及监管组织成员等。由于不具备公开性与公示性,老百姓看不到,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管不到,以致对罪犯的监管无法做到社会化,配合任务无法落到实处。 二是公安机关作为执行机关对监外执行罪犯的考察工作没有经常化、制度化,监督考察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负起管理监督的责任。 结语 监外执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司法机关之间配合衔接不到位,交付与执行脱节,以及执行机关监管工作松懈,缺乏规范化管理。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导致交付与执行工作脱节,可能埋下脱管失控的隐患。同时,个别公安派出所对监外执行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注重刑事案件的侦破,而疏于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考察,使监管组织形同虚设,刑罚效果无从体现。因此,需要加强司法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规范执行机关的监管工作,确保监外执行的顺利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七节 假释 第八十二条 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程序进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2012修正):第三章 刑罚的执行 第四节 减刑、假释 第三十二条 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符合法律规定的假释条件的,由监狱根据考核结果向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假释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审核裁定;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假释裁定的副本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三章 提起公诉 第一百七十四条 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同意量刑建议和程序适用的,应当在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在场的情况下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一)犯罪嫌疑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对未成年人认罪认罚有异议的; (三)其他不需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的情形。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