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应对开发商欺诈行为 |
释义 | 我国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买房者遭遇开发商欺骗可请求返还购房款、赔偿损失,出卖人承担赔偿责任。情形包括:故意隐瞒预售许可证、抵押、出售给第三人、未告知抵押或再售给第三人。这规定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 法律分析 我国法律规定消费的人拥有保护自己权益的权利。如果买房者遭遇房地产开发商的欺骗,在下列的法定的情形下,买受人可请求房产开发商返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这项规定可以有效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1、出卖人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 2、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 3、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售给第三人或者所售房屋系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 4、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 5、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又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 拓展延伸 揭示开发商欺诈行为的常见手段及防范措施 开发商欺诈行为是指开发商在房地产交易中采取欺诈手段,损害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常见手段包括虚假宣传、捏造证据、故意隐瞒房屋质量问题等。为了防范开发商欺诈行为,购房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了解开发商的信誉和口碑。其次,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合同中明确约定了房屋质量标准、交付时间等关键信息。此外,购房者还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咨询专业律师,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护。最重要的是,购房者要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开发商的承诺,避免陷入欺诈陷阱。通过以上措施,购房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开发商欺诈行为,保护自身的权益。 结语 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房地产交易中。根据法律规定,如果买房者遭遇开发商的欺骗行为,买受人有权要求开发商返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要求出卖人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这些规定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购房者也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开发商的欺诈行为,例如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开发商信誉、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等。购房者要保持警惕,咨询专业律师,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护。通过这些努力,购房者能够更好地应对开发商欺诈行为,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 出卖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 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 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