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党员冒充违法吗? |
释义 | 冒充党员是严重非法行为,需考虑犯罪目的。行为人需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称,包括冒充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若冒充非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进行招摇撞骗活动,不构成本罪,可能构成诈骗罪。行为人需以假冒身份招摇撞骗,利用人民群众信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骗取非法利益。招摇撞骗行为通常连续多次,若只有一次不宜以犯罪论处。 法律分析 冒充党员是一件很严重的非法行为。一般不会犯罪,需要结合对方犯罪的目的进行考虑。 1、行为人必须具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者职称的行为。所谓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者职称,不单是指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且也包括此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他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者职称,例如普通机关的行政干部冒充公安机关的干部,普通国家干部冒充高级职务的国家干部等。如果行为人冒充的是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如冒充党团员、高干子弟、烈士子弟、私营或集体企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采购员等,进行招摇撞骗活动的,不能构成本罪,达到犯罪程度的可能构成诈骗罪或其他犯罪。 2、行为人必须具有招摇撞骗的行为,即行为人要以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称,招摇炫耀,利用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信任,实施了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所谓招摇撞骗,通俗地讲就是到处行骗,因而构成犯罪的行为一般都具有连续性、多次性的特点。如果行为人只有一次这种行为的,原则上不宜以犯罪论处。 拓展延伸 党员冒充他人身份引发的法律责任 党员冒充他人身份引发的法律责任是一项严重的违法行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党员作为党的一员,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维护党的形象和声誉。冒充他人身份不仅违反了个人隐私权,也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法律上,党员冒充他人身份可能会涉及诸多罪行,例如侵犯他人名誉权、财产权、隐私权等。根据具体情况,党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以及党纪政纪处分。因此,党员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不得冒充他人身份,否则将面临法律的严惩和党组织的处分。 结语 冒充党员是一项严重的非法行为,需要对其犯罪目的进行综合考虑。行为人必须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且以招摇撞骗的方式获取非法利益。冒充非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行为,如冒充党团员或企业管理人员,可能构成其他犯罪。党员冒充他人身份引发的法律责任严重,可能涉及侵犯他人权益的罪行。党员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党的形象和声誉,否则将面临法律和党纪政纪的处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零五条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五十五条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要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要按照规定制作和使用党徽党旗。 第四十一条对党员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两年。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党员经过留党察看,确已改正错误的,应当恢复其党员的权利;坚持错误不改的,应当开除党籍。开除党籍是党内的最高处分。各级党组织在决定或批准开除党员党籍的时候,应当全面研究有关的材料和意见,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