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诉讼时效的最长时间限制是多少? |
释义 | 《民法典》规定,民事诉讼的最长时效是二十年,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计算方法,如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从期限届满后的第二天开始计算。诉讼时效起算的关键是权利主体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的那一天。 法律分析 依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民事诉讼的最长时效是二十年,如果诉讼时效超过二十年的,在特殊的情况下,法院可以适当延长。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的开始,也称诉讼时效的起算,是指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时间既然是一个法律事实,确定其起始时间就特别重要。整个诉讼时效制度的基础是有权利而不行使这一事实。民事权利主体明明享有权利但长期不行使,这就需要从法律上加以限制。因此,诉讼时效起算的基础应是民事权利主体能够行使请求权。能够行使请求权,但却不行使,诉讼时效便从此开始起算。“能够行使请求权”,这不是主观的标准,而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不知道权利受到侵犯的事实,也就不能够行使请求权。但权利人也可能由于自己的过错没有及时了解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因此,诉讼时效开始起算的时间就是权利主体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的那一天。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民事案件千差万别,因此,具体到各个案件,其时效的起算点也不相同。通常有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1)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期限届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起算。 (2)没有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债权人主张权利时起算;债权人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的,则从该期限届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起算。 (3)附条件的债权请求权,从条件成就开始起算。 (4)附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期限到达时开始起算。 (5)请求他人不作为的债权请求权,应当自义务人违反不作为义务时起算。 (6)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赔偿请求权,从受害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或损害发生时起算。 结语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民事诉讼的最长时效是二十年,特殊情况下法院可以适当延长。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例如,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期限届满的第二天开始计算;没有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债权人主张权利时起算。附条件的债权请求权从条件成就开始计算。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赔偿请求权从受害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或损害发生时起算。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是根据权利主体能够行使请求权的时间来确定的。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条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三条 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 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