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未实现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属于犯罪未遂?
释义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犯罪未遂需满足三个特征:行为人已着手实施犯罪、未发生所追求的危害结果、危害结果非行为人意愿所致。在间接故意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一旦结果发生,即成立犯罪既遂。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在于认识因素、意志因素、定罪意义及主观恶性。因此,间接故意犯罪不适用于未遂情况,处罚按既遂进行,有法律依据。
    法律分析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
    刑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的成立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即行为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中具体的犯罪行为。至于行为是否实行完毕,不影响犯罪未遂的成立。
    第二,没有发生犯罪分子所追求的危害结果。这是区别犯罪未遂与既遂的主要标志。
    第三,没有发生危害结果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这一特征将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区别开来。
    因为在间接故意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是持一种放任态度,当法律上的危害结果发生时,则已成立犯罪既遂。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忍、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
    综合上面所说的,未遂不是每一种案件情况都是适用的,而且在明知是犯罪的情况下还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种间接故意的犯罪就不适合,在处罚的时候也会按既遂来进行给予,不会按未遂来减轻相应的处罚,所以,这都是有法律依据的。
    结语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当法律上的危害结果发生时,即成立犯罪既遂。与之相比,直接故意犯罪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其主观恶性较大。因此,在明知是犯罪的情况下,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将被视为直接故意犯罪,而不是未遂犯罪。在处罚时,也会按照既遂犯罪的标准进行判决,而不会减轻相应的处罚。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律的支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六十二条之二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