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判断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关键因素 |
释义 | 故意犯罪重于过失犯罪,表现在处罚方面上。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严重后果时才能构成犯罪,并且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轻的法定刑。过失行为有可能转化为故意犯罪,当行为人放任更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时,可以认定为间接故意犯罪。在处理过失行为时,法律会酌情处理,但若已构成犯罪,行为人需承担责任。在意外发生时,应尽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及时报警求助,以减少对他人的伤害。 法律分析 一、故意犯罪重于过失犯罪吗? 故意犯罪重于过失犯罪,表现在处罚方面上。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 1.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2.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 3.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则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负刑事责任。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无论某一过失行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 过失犯罪的特性: 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二、过失行为向故意犯罪的转化 在过失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行为人主观罪过的变化,过失行为有可能向故意犯罪转化。 认定过失行为向故意犯罪转化的理论依据是: 发生在前的过失行为属于先行行为,由于该先行行为是行为人所实施的,因此行为人就有义务避免更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行为人在有条件履行该义务的条件下不履行,说明其主观上具有放任这种更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的故意,如果其放任的危害结果实际发生了,从主客观两方面结合起来判断,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犯罪的特征,因此。应当认定为间接故意犯罪。 有很多情况的过失行为是出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或者自我防范而出现的过失行为,法律在处理案件上会酌情处理的。若是行为人过失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就需要承担责任。当我们发生意外时,维护自己的同时尽量不要伤害他人,及时报警求助比较推荐。 结语 故意犯罪重于过失犯罪,主要体现在处罚方面。过失犯罪要求发生危害结果,主观恶性较小,刑法对其规定较为宽松。过失行为有可能向故意犯罪转化,当行为人放任更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时,可认定为间接故意犯罪。在处理过失行为时,法律会酌情处理,但若已构成犯罪则需承担责任。在意外发生时,我们应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及时报警求助是推荐的做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三节 共同犯罪 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一十六条 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七十五条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