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 |
释义 | 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两者在概念、受哪个法律规定、违法结果上有区别: 1.行政违法行为指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政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指违反民事法律规定,损害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 2.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国务院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的行为。 3.有行政违法行为的结果是要受行政处罚;有民事违法行为的结果是要承担民事责任。 一、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是不是就已经是犯罪了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是否犯罪,需要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来判断。 违反纪律指违犯了纪律、违反了规则等有约束力的行为,或是违反了有关章程。凡是其行为与组织、团体、单位等对相关人员行为纪律要求相抵触的,都属于违纪。但违纪不一定即是违法。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与客观上不合法行为不同之处在于,行为人在实施该行为时主观上有过错,从而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侵犯。主观上的过错指故意或过失两种主观状态。根据违法性质,违法行为可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经济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等。 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指一切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狭义的违法,则是指严重地违反法律,但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违法与犯罪的联系是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区别是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比违法行为严重,犯罪行为大多数要负刑事责任,违法行为承担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违法行为与其他一些行为的存在着区别。违法行为不同于违反道德的行为。许多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同时也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并非所有违法行为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二、违反环保法规要负什么法律责任? 在环境法规的实施中,对违法的单位或个人,根据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危害后果和主观因素的不同、要追究法律责任,分别给予刑事、行政、民事三种不同的法律制裁。 1、刑事责任 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一般是指具有故意或过失的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并造成公共财产或人身死亡的严重损失,已构成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构成危害环境罪需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行为人主观上有犯罪的故意和过失; 第二,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第三,该行为违犯《刑法》应受到处罚。 2、行政责任 违犯行政法规造成一定的环境损害或其他损失,但未构成犯罪的,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应负行政责任。 构成行政违法行为并承担行政责任需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行为人主观上要有故意和过失; 第二,有违犯行政法规的行为。 例如,违反“三同时”的规定;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事故性污染事件;违反《森林法》、《文物保护法》、《自然保护法》等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等。 3、民事责任 公民或法人因过失或无过失排放污染物或其他损害环境的行为,而造成环境污染、被害者损失或财产损失时,要承担民事责任。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七十六条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当事人约定,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