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1、主体 指参加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关系主体的劳动者,外国人、无国籍人要成为我国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符合我国《劳动法》关于劳动能力的规定。作为劳动关系主体的用人单位,主要指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2、客体 指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主要包括物和行为。物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可以为人类所控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实体;行为,主要指劳动行为和劳动管理行为。 3、内容 指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承担的劳动义务。 一、什么是民事主体? 我国相关法律对民事主体的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通常情况下,民事主体也就是常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一般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也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通常包括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还有个别情形下的国家,如国家成为无主财产的所有人。 二、合同主体怎样确定 合同主体的确定如下: 1、合同主体可以是自然人。自然人既包括自己的公民,也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2、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包括:企业法人、机关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3、其他组织是指除自然人和法人以外的单位或机构。其他组织主要有合伙企业、企业分支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其他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