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专利技术入股合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释义
    以专利技术入股的形式,包括专利权入股、专利实施权入股和以专利申请权作价入股。专利权入股是首选,需完成评估、转移和登记手续。入股者必须是合法专利权人,且受到特定主体的限制。需注意技术资料交接、培训和改进成果的权属。对专利技术的可靠性需审查,防止无效专利入股。入股后公司治理中,无形资产出资比例限制为20%,高新技术企业可提高至35%。知识产权可成为绝对控股股东,最高出资比例可达70%。
    法律分析
    第一,在实践中以专利技术入股的形式,包括用专利权入股的、以专利实施权入股的,还有把专利申请权也视为专利技术作价入股。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我认为此三项出资形式都是可行的,但实践中对于用后两种方式入股的,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还是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的,比如将出资转让的问题等。
    所以首先应该明确以专利技术入股的形式,当然,为了减少将来不必要的纠纷,我们应该首推以专利权入股。
    第二,注意以专利权入股需完成以下出资手续方可认定出资无瑕疵,首先须对专利的价值进行评估,然后专利权人依据设立公司的合同和章程到专利局办理专利权转移于被投资的公司的登记和公告手续,工商登记机关凭专利权转移的手续确定以专利技术入股的股东的完成股东投资义务的履行。
    第三,注意专利入股的必须是专利的合法权利人。并且在我国法律对能进行股权投资的主体是有规定的,无论是国有企业,法人内设职能机构还是个人进行专利入股都是存在一定的限制。
    第四,在使用专利技术入股时,还必须注意技术资料的交接和权利的移交;专利入股方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后续改进成果的权属和各方的违约责任。
    第五,对于专利入股需要特别注意专利技术的可靠性。不可否认由于审批专利的审查员受专利局文献存储量的限制和可能有的工作疏忽等原因,把不具备专利条件的技术授予专利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加之对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是不进行实质审查的,所以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提出宣告专利无效的申请。一旦被宣告无效就不具备财产权的属性,就不能作为入股的技术。所以对专利进行必要的审查检索及在合同中约定无效后的处理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第六,还有一个特别需要强调的问题,就是入股后涉及到的公司治理问题,我国原有的无形资产的出资金额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20%,但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对无形资产的比例可提高到35%。所以过去以无形资产出资的不可能成为公司的大股东,至少不会成为绝对的控股股东,因此在公司治理中只能处于附属地位。
    “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也就是说知识产权的出资比例最高可达到70%,可成为绝对的控股股东。
    结语
    综上所述,以专利技术入股的形式有多种方式,其中以专利权入股较为可行。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法律障碍,如出资转让问题。因此,首先应明确以专利权入股,并完成相应的出资手续。此外,专利入股必须由专利的合法权利人进行,并受到我国法律对股权投资主体的限制。在使用专利技术入股时,还需注意技术资料的交接、权利的移交以及后续改进成果的权属和违约责任。对专利技术的可靠性也需要特别关注,必要的审查检索及约定无效后的处理办法是必要的。此外,入股后涉及的公司治理问题也需要重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知识产权的出资比例最高可达到70%,可成为绝对的控股股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20修正):第五章 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专利权在期限届满前终止:
    (一)没有按照规定缴纳年费的;
    (二)专利权人以书面声明放弃其专利权的。
    专利权在期限届满前终止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和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20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十条 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
    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手续。
    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章 技术合同 第三节 技术转让合同和技术许可合同 第八百六十五条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仅在该专利权的存续期限内有效。专利权有效期限届满或者专利权被宣告无效的,专利权人不得就该专利与他人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1: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