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法典对解除权消灭有哪些规定 |
释义 | 解除权与撤销权消灭的规定存在漏洞,可参照撤销权消灭事由的规定并参考权利失效理论和“禁反言”原则对其进行补充,以保障合同的稳定和信赖利益。《民法典》规定了解除权行使期限和催告权利,在一方解除权成立后要求对方继续履行合同的行为被视为放弃解除权,法律应保护对方的信赖。确立撤销权、解除权的行为默示放弃与英美法中的“禁反言”原则在法理上是相通的。 法律分析 关于解除权消灭的情形,《民法典》仅于第564条规定,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或者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在法律性质上,解除权属于形成权的一种。《民法典》第152条规定了同样作为形成权的撤销权消灭的两种情形,其中第2项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对解除权可参照同为形成权的撤销权的规定,在一方享有解除权后,并未向对方发出解约通知,而是继续要求对方履行合同的,应视为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已经以自己的行为放弃了解除权,该解除权也随即消灭,此后不能再以该解除权向对方提出解除合同。 《民法典》规定一方当事人享有约定解除权时,可以解除合同。但对于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在解除权成就后又要求对方继续履行合同的,解除权是否消灭未作明确规定,《民法典》对于解除权消灭事由的规定存在漏洞。对此,可类推适用《民法典》关于撤销权消灭事由的规定,并参考民法中的权利失效理论、英美法系中的“禁反言”原则对该法律漏洞予以补充。 我国《民法典》之所以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原因也在于保障另一方的信赖利益和合同状态的稳定。无论是撤销权或者解除权,一旦一方当事人享有该形成权便具有了可以以自己意志单方面撤销或终止合同的权利,合同随即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另一方会时刻担心合同终止而使自己的履行行为成为不必要。因此,《民法典》第564条还规定了对方当事人有进行催告的权利,在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解除权的,解除权消灭。而在一方解除权成立后,其要求对方继续履行合同的行为,会使相对方产生信赖,即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已不会再行使其解除权,法律应当保护对方当事人的这种信赖。故确立撤销权、解除权可以权利人的行为默示放弃与英美法中的“禁反言”原则在法理上是相通的。 结语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在《民法典》中,解除权消灭的情形仅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对于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在未向对方发出解约通知并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况下,可以视为放弃了解除权,从而导致解除权消灭。对于解除权消灭的规定存在一定的漏洞,可以参考撤销权消灭事由的规定,并结合权利失效理论和英美法系中的禁反言原则来补充完善。这样的规定旨在保障双方的信赖利益和合同的稳定状态。因此,确立解除权的行为默示放弃与禁反言原则在法理上是相通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合同的效力 第五百零四条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外,该代表行为有效,订立的合同对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发生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合同的订立 第四百六十九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合同的效力 第五百零七条 合同不生效、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