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解除取保候审的方法是什么? |
释义 | 被取保候审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应解除取保候审。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取保候审人符合无罪或特定情形,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为保障被取保候审人权益,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超过期限,被告人及相关人员有权要求解除取保候审。 法律分析 1、发现被取保候审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这种情形往往是已经查明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无罪的,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由于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也就不应当继续采取取保候审,因此予以解除。2、取保候审期限届满。为保障被取保候审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案件久拖不决,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期限规定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因此,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吋,依法应当解除取保候审。为监督公安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期限执行,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对取保候审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要求解除取保候审。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解除的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取保候审解除的条件和程序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对于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其取保候审的状态。一般来说,取保候审解除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不会逃跑或者妨碍案件的侦查;证据不足或者不支持继续羁押的理由;犯罪嫌疑人主动配合案件侦查等。至于程序,通常包括律师申请、法院审查、检察机关意见等环节。具体的条件和程序可能因地区和案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和判断。 结语 根据以上情况,解除被取保候审的条件和程序需根据特定情况进行判断。一是当已查明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符合法律规定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时,应解除取保候审。二是为保障合法权益,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届满应解除取保候审。当取保候审超期时,相关人员有权要求解除。具体条件包括人身安全保障、证据不足或不支持继续羁押等。程序一般包括律师申请、法院审查、检察机关意见等环节。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和判断。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各自决定逮捕的人,公安机关对于经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须在逮捕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逮捕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