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故意犯罪与犯罪故意的差异 |
释义 | 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社会危害,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应负刑事责任。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将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故意责任是指行为人在故意心理状态下实施犯罪所承担的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犯罪故意:根据我国刑法第14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这种由犯罪故意而承担的刑事责任,就是故意责任。故意责任是责任的主要形式,它意味着行为人是在一种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犯罪的,因而属于责任形式。 拓展延伸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及法律责任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是刑法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其区别在于犯罪主体的主观故意程度和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法后果,却有意为之,其主观故意明显。而过失犯罪则是指犯罪主体在犯罪行为中没有直接的犯罪意图,但由于疏忽、粗心或违反职责等原因,造成了违法后果。在法律责任上,故意犯罪通常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因为其主观上更加恶劣。而过失犯罪则相对较轻,但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了解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对于正确判断和适用法律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刑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其区别在于犯罪主体的主观故意程度和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法后果,并有意为之的犯罪,其主观故意明显。过失犯罪则是指犯罪主体在犯罪行为中没有直接的犯罪意图,但由于疏忽、粗心或违反职责等原因,造成了违法后果。在法律责任上,故意犯罪通常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因为其主观上更加恶劣。而过失犯罪则相对较轻,但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正确理解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对于判断和适用法律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