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情况下仲裁是诉讼的前置 |
释义 | 法律分析:一、什么情况下仲裁是诉讼的前置 劳动纠纷仲裁是劳动纠纷诉讼的法定前置程序,即“先裁后审”制,劳动纠纷当事人须首先将纠纷提交劳动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仲裁裁决后,如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应在收到裁决书后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未经仲裁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收到仲裁裁决后,当事人未在十五日内起诉的,裁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该裁决,否则对方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在十五日内起诉的,仲裁裁决不发生法律效力,人民法院应当对该劳动纠纷进行全面审理,不受已完成的仲裁的影响。 二、仲裁与诉讼的关系 仲裁是在一定范围内,由具备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人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经争议的民事纠纷做出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与之相对,诉讼则是指当事人在公民、法人之间因合同、其他财产权益关系、人身损害、离婚等情况产生争议时,依据一定的司法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的争议解决方式。 三、仲裁作为诉讼前置的意义 仲裁作为诉讼的前置条件,可以有效避免当事人在起诉之前过多地消耗时间和金钱,缩短纠纷解决的时间。与诉讼程序相比,仲裁程序更加迅速、简便、没有庭审等特点,效率更高。此外,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保证当事人的利益。 四、 仲裁作为诉讼前置的注意事项 虽然仲裁可以作为诉讼的前置条件,但是需要注意在签订商事协议等财产权益关系上时,要考虑是否约定仲裁条款。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法规或者合同中会规定仲裁作为诉讼的前置条件,当事人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和合同之间的规定。熟知相关规定,可以帮助当事人更好地处理争议,维护自身的权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