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2023扰乱公共秩序罪的判处标准是怎样的 |
释义 | 扰乱公共秩序罪的判处标准是指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积极参加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分析 扰乱公共秩序罪的判处标准是怎样的 扰乱公共秩序罪的量刑标准: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者,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由以上条款可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立案标准应包含两大条件。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是指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由以上条款可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行为人有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是构成本罪的关键。此处必须同时符合两点:其一,要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即干扰和破坏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人民团体正常的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秩序;其二,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必须是以聚众的方式实施的,即纠集三人以上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扰乱。至于扰乱过程中是否使用暴力,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2、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必须是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方能构成本罪。情节严重,实践中一般可从扰乱时间的长短、聚众人数多少、扰乱的对象的性质和侵害后果是否严重等予以认定。 结语 扰乱公共秩序罪的判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行为人必须有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即干扰和破坏正常的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秩序,并且必须是以组织、计划的方式进行的。其次,扰乱行为必须具有情节严重,导致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情节严重的认定主要考虑扰乱的时间、聚众人数、扰乱对象的性质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因素。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的规定,对首要分子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六十条 人民检察院通过依法行使检察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预防工作等进行监督。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