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怎么理解 |
释义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有如下的构成要件:主观上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肇事车辆或者遗弃肇事车辆,逃离道事故现场的;客观上有逃离现场的行为的,那么就会被认定肇事逃逸。 一、什么是轻微肇事逃逸 轻微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指,行为人肇事后果没有达成犯罪的标准,与构罪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不同,此种逃逸行为一般是只承担相应的民事或者是行政的责任,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罚即可。要是发生了交通事故应当第一时间报警并且将伤者送到医院治疗,一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是被认定为肇事逃逸的,处罚会更加大。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包括: 1、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 2、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 3、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 二、肇事逃逸的处罚力度: 1、一般来说,交通肇事时需要至少一人死亡或三人以上重伤才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2、但是依司法解释,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的主要或全部责任,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也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3、若构成犯罪,或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若积极赔偿损失可能量刑时会得到从宽。 综上所述,肇事逃逸,全称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轻微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指,行为人肇事后果没有达成犯罪的标准,与构罪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不同,此种逃逸行为一般是只承担相应的民事或者是行政的责任,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罚即可。 二、轻微事故怎么认定为肇事逃逸 肇事逃逸的认定: 1、交通肇事发生后,行为人明知事故的发生; 2、行为人必须出于逃避救助义务或者法律责任的动机; 3、一般情况下,行为人有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实际上逃逸行为不限于时间、地点; 发生轻微事故逃逸的算交通肇事逃逸,只是可能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只需要承担相应的行政处罚。 三、停车场刮到别人车了算逃逸吗 如果事故只造成车辆轻微损失,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其行为不算严重不构成犯罪的,不构成“交通事故逃逸罪”定罪。此时,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重新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记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而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也就是说逃逸的主观因素是为了躲避法律责任,所以如果是不知情的情况下,一般不算肇事逃逸。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