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侵犯名誉权构成要件
释义
    1、行为人主观有过错。主观有过错是指行为人对于他人名誉权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以媒体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案件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观心态为故意,我们可以轻易认定,但如果仅仅表现为对所报道的事实调
    查或审查不严导致报道失实。
    2、行为人行为违法。对于该构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确解释,但是,按照实践经验此处的“法”应作限制解释,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于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虽然可以约束行为人,但是违反这些规定,受害人并不得据此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此种情况下,唯一可以救济的途径是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诉控告,要求主管机关对行为人做出处理。
    3、存在损害后果。由于名誉权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誉权的损害后果与一般侵
    权后果的表现有所不同,前者较为隐蔽,且举证比较困难。如公民因加害人行为导致社会和他人对其品德评价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为导致商誉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终止等。我国还没有明文规定名誉权损害后果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涉诉的名誉权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对于是否存在损害后果及后果严重性,没有法定和统
    一的衡量尺度,这也是完善名誉权保护制度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民法典对新闻报道、舆论监督与保护名誉权关系问题的规定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二、新闻信源的可信度怎么判断
    报道信息内容来源是法院考虑媒体是否尽到内容审核责任的核心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
    第一,信源是否为权威信息源,这里讲的权威信息源广义上包括当事人、权威媒体、政府机关以及相关人员,媒体报道中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得出现“网曝”“内部人士”等信源。
    第二,是否为直接信源,即媒体直接获得的一手信息,转引、评论等需要特别标注信息来源。
    第三,信源是否合法,是否为非法渠道或违规渠道获得的信息。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