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判缓刑是否可以隐瞒单位? |
释义 | 被判缓刑后,法庭判决书应当送达被告人所在单位或户籍地公安派出所,但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判决书应当送达人民检察院、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并可送达被告人的亲属住所。 法律分析 被判缓刑,法庭判决后可以通知被告人所在单位。即对于被判刑的,在判决生效后,判决书是否应该送达被告人所在单位,在法律上没有硬性规定,可以送达,但也有可能不送达所在单位,而向原户籍地的公安派出所送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判决书应当送达人民检察院、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并可以送达被告人的近亲屋,判决生效后,还应当送达被告人的所在单位或省原户籍地的公安派出所,或省被告单位的注册登记机关。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四十七条判决书应当送达人民检察院、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并可以送达被告人的近亲屋,判决生效后,还应当送达被告人的所在单位或省原户籍地的公安派出所,或省被告单位的注册登记机关。 拓展延伸 判缓刑后是否需要向雇主披露? 判缓刑后是否需要向雇主披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判缓刑并不意味着犯罪记录被抹消,因此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要求要向雇主披露此事。然而,考虑到职业道德和诚信原则,建议在与雇主建立信任关系的情况下,诚实地向雇主披露判缓刑的情况。这样做有助于建立透明、诚实的工作环境,并且避免因隐瞒真相而引发的潜在问题。最终,是否披露判缓刑的决定应由个人权衡利弊,并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下做出明智的选择。 结语 判缓刑后是否向雇主披露,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法律并未明确要求披露犯罪记录的判缓刑,但职业道德和诚信原则考虑,建议在与雇主建立信任的情况下,诚实披露判缓刑情况。这有助于建立透明、诚实的工作环境,避免隐瞒真相引发潜在问题。最终,是否披露判缓刑应由个人权衡利弊,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下做出明智选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百六十条 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证据 第五十五条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侦查 第八节 技术侦查措施 第一百五十三条 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但是,不得诱使他人犯罪,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发生重大人身危险的方法。 对涉及给付毒品等违禁品或者财物的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实施控制下交付。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