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
释义
    大家都知道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之所以需要规定公序良俗原则,主要原因是民事活动纷繁复杂,法律不可能预见所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公共道德秩序的行为并作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因此,有必要辅之以公序良俗原则,并明确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弥补法律禁止性规定的不足,实现对民事主体意思自治的必要限制,以弘扬社会公共道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实现民事主体的个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民法典共有8处规定了公序良俗,分别为:
    1、民法典总则编第8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2、民法典总则编第10条: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3、《民法典》总则编第143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4、民法典总则编第153条第2款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5、民法典合同编第979条第2款 管理事务不符合受益人真实意思的,管理人不享有前款规定的权利;但是,受益人的真实意思违反法律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的除外;【无因管理】
    6、民法典人格编第1015条第1款 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7、民法典人格权编第1026条 合理核实新闻报道是否影响他人名誉的义务,应当考虑新报报道内容与公序良俗的关联性。
    如何正确理解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简称,属于不确定概念。民法学说一般采取类似化研究的方式,将裁判实务中依据公序良俗裁判的典型案件,区分为若干公序良俗违反的行为类型。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在审理案件时,如果发现待决案件事实与其中某一个类型相符,即可判定行为无效。这些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1)危害国家政治、经济、财政、税收、金融、治安等秩序类型;
    (2)危害家庭关系行为类型;
    (3)违反性道德行为类型;
    (4)违反人权和人格尊重行为类型;
    (5)限制经济自由行为类型;
    (6)违反公正竞争行为类型;
    (7)违反消费者保护行为类型;
    (8)违反劳动者保护行为类型等。
    同强制性规定一样,公序良俗也体现了国家对民事领域意思自治的一种限制。因此,对公序良俗的违背也构成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理由。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22: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