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成年人初犯的法律解读 |
释义 | 未成年人初次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无责任年龄、相对责任年龄和完全责任年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构成累犯。对于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会被封存,但若第二次犯罪或刑罚超过五年有期徒刑,则会解除封存。 法律分析 下面我将针对“怎么理解未成年人初次犯罪”这个问题,做简单分析如下。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层次,不满14周岁的人为完全无责任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为相对责任年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为完全责任年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未成年人初次犯罪,指的是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第一次犯罪。根据《刑法》第65条的规定,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构成累犯。根据《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62条,未成年人犯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犯罪记录予以封存,但如果第二次犯罪或者发现漏罪,数罪并罚后刑罚超过五年有期徒刑的,将会解除封存。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初犯的法律责任与保护措施 未成年人初犯的法律责任与保护措施是指对未成年人在初次犯罪行为中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为其提供的相应保护措施。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人在初次犯罪中,法律会对其进行特殊处理,主要目的是保护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对于初犯的未成年人,法律倾向于采取教育、感化、改造等措施,以期引导其重新回归社会。同时,也会对其进行法律责任的追究,但刑罚会相对较轻。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帮助,提供相应的教育、心理辅导、职业培训等措施,以促进其积极向上的成长和社会融入。通过综合运用法律责任和保护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平衡未成年人的特殊需求和社会公共利益。 结语 未成年人初次犯罪的法律责任与保护措施是对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的综合考量。我国刑法将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层次,对初犯的未成年人采取教育、感化、改造等措施,以引导其重新融入社会。同时,社会各界也应提供教育、心理辅导、职业培训等支持,促进其积极成长。综合运用法律责任和保护措施,平衡未成年人的特殊需求与社会公共利益,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三节 自首和立功 第六十七条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八节 时效 第八十八条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