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在公开场合辱骂人,是否触犯法律
释义
    一、在公开场合辱骂他人违反了哪些法律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其中第二款规定:
    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二)《刑法》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三)《民法典》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二、在我国公然辱骂他人构成犯罪怎么量刑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他人进行公然辱骂构成刑事犯罪的,对犯罪分子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三、言语辱骂需要什么证据
    “语言辱骂需要什么证据”这个问题,我想咨询者想问的是:被他人用语言辱骂该怎么取证才能维权关于这个问题,正如我们所知,如果对方不承认辱骂的事实和内容,就需要证据来证明。辱骂的证据也就是记录对方辱骂内容的材料,根据辱骂方式的不同会有所不同。比如常见的语言辱骂,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来获取证据,也可以通过证人证言的方式来证明;如果是文字辱骂,取证就会比较简便。如今常见的文字辱骂方式主要有发送手机短信、微信、腾讯QQ或者张贴告示,这时候留下相应记录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原始文字记录需要保存,不可以只保留截图而删除原始记录,因为截图的法律性质属于复制品,并非原件,而诉讼中使用的证据应当与原件核对一致。
    四、假冒他人商标违反了哪些法律
    (一)根据《商标法》第39条和《商标法实施细则》第43条的规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权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具体形式有:
    1.责令停止侵权行为。其具体措施有:
    责令立即停止销售;
    收缴并销毁侵权商标标识;
    消除库存商品上的侵权商标;
    收缴直接用于商标侵权的模具、印版和其它作案工具;
    采取前四项措施不足以制止侵权行为的,或者侵权商标与商品难以分离的,责令并监督销毁侵权物品。
    2.罚款。对尚未构成犯罪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人,可根据情节处以非法经营额50%以下或者侵权所获利润5倍以下的罚款;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可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3.赔偿损失。由侵权人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但是,被侵权人的注册商标在侵权案件被查处时已连续3年停止使用的,或者自注册之日起没有使用的;明知他人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商标专用权而没有提出制止的;使用注册商标,没有标明注册标记的,被侵权人则不得请求赔偿。
    (二)根据《刑法》规定
    对侵犯商标权构成犯罪的刑事制裁措施
    1.根据《刑法》第213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
    2.根据《刑法》第214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根据《刑法》第215条规定,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五、在网上辱骂他人违法吗
    在网上辱骂他人是违法的。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恶劣的,构成侮辱罪,根据刑法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被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六、欺骗消费者违反了哪些法律
    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主要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律规定。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根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所采用的手段来判断。一般来说,经营者的下列行为属于欺诈消费者:
    1、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
    3、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4、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等。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6: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