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犯罪嫌疑人与涉案人员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
释义 | 涉案嫌疑人与犯罪嫌疑人有相似的意思,但适用范围不同。犯罪嫌疑人指的是被刑事追诉前的人,应遵循无罪推定原则。刑事侦查结束后,被刑事指控的嫌疑人变为刑事被告人。 法律分析 1、涉案嫌疑人与犯罪嫌疑人,表达的大概意思一致。前者适用比较广泛,可用于行政案件也可以用于刑事案件,后者只能用于刑事案件。 2、犯罪嫌疑人,又称嫌疑犯、嫌犯、疑犯,是指对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在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对其提起公诉以前的称谓。犯罪嫌疑人和罪犯不同,依无罪推定的原则,除非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不然犯罪嫌疑人是无罪的。 犯罪嫌疑人又称嫌犯,罪嫌。指犯罪侦查机关的侦查对象或者被侦查线索初步确定的怀疑对象。犯罪嫌疑人必须是特定的人,对尚未找到的和身份未确定的犯罪实施者不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在刑侦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可能被不在场证据和其他科学证据排除嫌疑。刑事侦查终结后受到刑事指控的犯罪嫌疑人称为刑事被告人。 拓展延伸 犯罪嫌疑人与涉案人员的角色及法律责任有何不同? 犯罪嫌疑人与涉案人员在角色和法律责任上存在明显的区别。犯罪嫌疑人是指被怀疑参与犯罪活动的人,但尚未被法院判定有罪。他们享有被视为无罪的权利,需要依法受到调查和审判。涉案人员则是指与某一犯罪案件有关联的人,包括目击者、证人、受害者等。涉案人员可能与犯罪嫌疑人有不同的角色,但他们不一定承担法律责任。犯罪嫌疑人在被定罪前享有辩护权,而涉案人员则可能被传唤作证。在法律责任上,犯罪嫌疑人若被判定有罪,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而涉案人员则可能只需提供相关信息或作证。因此,犯罪嫌疑人与涉案人员在角色和法律责任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结语 犯罪嫌疑人与涉案人员在角色和法律责任上存在明显的区别。犯罪嫌疑人是指被怀疑参与犯罪活动的人,但尚未被法院判定有罪。涉案人员则是指与某一犯罪案件有关联的人,包括目击者、证人、受害者等。他们可能承担不同的角色和法律责任。犯罪嫌疑人在被定罪前享有辩护权,而涉案人员则可能被传唤作证。因此,犯罪嫌疑人与涉案人员在角色和法律责任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五节 死刑 第五十条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五节 死刑 第四十八条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七节 假释 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