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单位在何时申请工伤认定?
释义
    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申请工伤认定,否则员工本人、直系亲属或工会组织可在一年内申请。工伤认定的对象包括受伤或患职业病的职工,需提供相关医疗诊断证明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无营业执照或未登记备案的单位、使用童工造成伤害的职工不需申请工伤认定,直接由单位赔偿。
    法律分析
    一、单位应该什么时间内申请工伤认定
    1、单位应在三十日内为受伤的员工申请工伤认定,由社保行政部门在受理申请后及时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如果单位没有及时去申请的,则员工本人、其直系亲属或者工会组织在一年内能去进行申请。
    2、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八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二、工伤认定的对象有哪些
    1、工伤认定的对象一般包括具备下列条件的职工:
    (1)存在受到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事实;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
    (3)要有相关的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
    2、关于工伤认定的对象应把握以下几点:
    (1)所有用人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申请工伤认定并符合受理条件的,劳动保障部门应予受理。
    (2)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其职工申请工伤认定并符合受理条件的,劳动保障部门应予受理。
    (3)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用人单位使用童工造成童工伤残、死亡的,这些职工和童工不需申请工伤认定,直接由单位给予一次性赔偿,单位拒不给付赔偿的,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予以处理。
    结语
    单位应在三十日内为受伤员工申请工伤认定,否则员工本人、直系亲属或工会组织可在一年内申请。工伤认定申请需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关系证明和医疗诊断证明。工伤认定对象需满足受伤或患职业病事实、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并提供相关医疗证明。劳动保障部门应受理申请,即使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或无营业执照。对童工伤残或死亡情况,单位应直接给予一次性赔偿,拒不支付赔偿的将受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处理。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依法拨付应当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九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职业病诊断和诊断争议的鉴定,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5: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