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案件被检察院移交法院后,法院会采取哪些措施? |
释义 | 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在受理后二个月内宣判,最长不超过三个月。对于死刑案件、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延长三个月,特殊情况需报请最高法院批准。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收到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检察院补充侦查案件移交法院后,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法律分析 检察院将案件移交法院后,法院会进行审理和宣判。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法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拓展延伸 法院审理案件的程序和措施 法院审理案件的程序和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院会对案件进行立案登记,并通知相关当事人参与诉讼程序。其次,法院会组织开庭审理,双方当事人可以进行辩论,出示证据,并接受法庭质询。法院还会聆听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会根据案件的性质和争议焦点,运用法律规定进行法律解释和适用。最后,法院会根据审理结果做出判决或裁定,并执行相应的执行措施,确保判决的有效实施。这些程序和措施旨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最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案件,需经相关批准。法院审理案件的程序包括立案登记、开庭审理、辩论、证据出示、质询、听证等环节,并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解释和适用。最终,法院将根据审理结果做出判决或裁定,并执行相应措施,以确保判决有效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20修订):第八条 公安机关应当自接受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之日起3日内,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立案标准和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的规定,对所移送的案件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立案的,应当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不予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相应退回案卷材料。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20修订):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公职人员有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或者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等违法行为,涉嫌构成职务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监察法等法律规定及时将案件线索移送监察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处理。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20修订):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接受人民检察院和监察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行政执法机关违反本规定,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而不移送的,有权向人民检察院、监察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执法机关举报。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