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成年人犯罪审判准则 |
释义 | 未成年犯罪责任年龄根据实际年龄而定,14岁以上不满18岁的需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负全责,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重罪负全责,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处罚减轻。对未满16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但要求家长或监护人管教,必要时政府可收容教养。 法律分析 这个要看实际的年龄,14岁以上不满18岁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刑法》 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犯罪审判程序的改革与挑战 未成年人犯罪审判程序的改革是当前司法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审判程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改革的目标是确保未成年人在审判过程中得到公正、合法的对待,同时注重教育、改造和社会融入。然而,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首先,如何平衡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与社会安全的关系是一个难题。其次,如何确保未成年人能够真正参与审判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改革还需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心理、教育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和措施。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审判程序的改革与挑战并存,需要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各方的合作来推动。 结语 未成年人犯罪审判程序的改革与挑战并存。在确保未成年人权益的同时,平衡社会安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成年人应当在审判过程中得到公正、合法的对待,并注重其教育、改造和社会融入。然而,如何平衡保护权益与社会安全,以及如何确保未成年人真正参与审判过程,仍然是需要持续努力和各方合作的重要任务。未成年人犯罪审判程序的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和措施。只有通过持续努力,才能推动未成年人犯罪审判程序的改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七章 司法保护 第一百一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未成年被害人、证人,应当依法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成年亲属、所在学校的代表等合适成年人到场,并采取适当方式,在适当场所进行,保障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未成年被害人、证人一般不出庭作证;必须出庭的,应当采取保护其隐私的技术手段和心理干预等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一章 立案 第一百一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