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在法庭上伪证是否犯法?
释义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和第三百零六条的相关法律规定,故意伪造证据或毁灭证据的,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并判处有期徒刑,甚至司法工作人员会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法律分析
    是违法的,甚至可能会追究刑事责任判处有期徒刑。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零五条
    【伪证罪】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零六条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证人证言或者其他证据失实,不是有意伪造的,不属于伪造证据。
    第三百零七条
    【妨害作证罪】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员犯前两款罪的,从重处罚。
    拓展延伸
    伪证行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及其法律后果
    伪证行为是指在法庭上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或作伪造陈述,旨在误导法庭和扭曲事实真相。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的原则和法庭的信誉。伪证不仅使法庭无法正确判断案件,还对被告和原告的权益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根据法律规定,伪证是一种犯罪行为,可能面临刑事指控和法律后果。对于伪证者,法律通常会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可能面临罚款、监禁或其他刑罚。因此,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和法治原则,严惩伪证行为,是维护社会正义和保护法律权益的必要举措。
    结语
    伪证行为严重损害司法公正,甚至可能追究刑事责任判处有期徒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故意提供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伪证不仅误导法庭,也损害了被告和原告的权益。为维护司法公正和法治原则,必须严惩伪证行为,以保护社会正义和法律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证据 第六十二条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证据 第六十五条 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
    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四章 辩护与代理 第三十七条 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