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哪些情况不构成肇事逃逸? |
释义 | 肇事逃逸的情况:1、无知或未发现事故发生;2、为救援伤者请求救援或报案;3、送伤者去医院后暂时离开并留下联系方式;4、因伤未能及时报案而送伤者去医院;5、事故双方协商解决并留下联系方式;6、协商未达成一致且有特殊原因离开现场。 法律分析 下列情况不认定为肇事逃逸: 1、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而驾驶车辆离开现场不算是肇事逃逸。 2、如果事故当事人为了及时抢救伤者,在标明车辆和位置后驾驶车辆前往请求救援或报案的不算是肇事逃逸。 3、当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往医院后,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暂时离开医院的,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等资料,经过伤者家属同意后离开的不算是肇事逃逸。 4、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救治而没能及时报案的,而是采用先将伤者送往医院的方法也不算是肇事逃逸。 5、事故双方当事人对事故性质及责任无争议,留下了真实姓名、联系方式等相关资料后,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已经达成协议,一方反悔并报案,而另一方不算是肇事逃逸。 6、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也没有人员伤亡,留下相关证据后有特殊原因需要离开现场的,不算是肇事逃逸。 拓展延伸 肇事逃逸行为的判定标准及相关法律规定 肇事逃逸行为的判定标准及相关法律规定是指根据法律对肇事逃逸行为的定义和要求进行判断和规范。在我国,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未立即停车并采取必要措施,而是擅自逃离现场或者故意隐匿、伪造事故证据,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肇事逃逸行为严重危害交通安全和社会秩序,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判定肇事逃逸的标准主要包括是否有交通事故发生、是否立即停车、是否采取必要措施、是否逃离现场等。相关法律规定明确了肇事逃逸行为的处罚力度,以维护交通秩序和保护公共安全。 结语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肇事逃逸行为的判定标准及相关规定对于交通事故的处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根据证据和相关规定,有些行为并不被认定为肇事逃逸。这些情况包括:无法察觉事故发生、为抢救伤者寻求救援、送伤者就医后离开并留下联系方式、因受伤需救治而未能及时报案、双方达成协议并离开现场自行解决、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等。肇事逃逸行为的严重性不容忽视,相关法律规定将对其进行严厉制裁,以维护交通秩序和社会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〇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章 调 查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查缉 第四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并组织专门力量办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启动查缉预案,布置警力堵截,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查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