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院起诉立案期限 |
释义 | 法院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民事案件会在七日内受理并立案,通知当事人。行政案件若无法当场判定起诉条件,法院会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刑事自诉案件会在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第三人撤销之诉会在三十日内决定是否立案。执行异议之诉会在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法律分析 到法院起诉的案件,属于符合起诉条件的民事案件的,法院会在七日内受理并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后,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 刑事自诉案件,会在收到自诉状次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第三人撤销之诉,会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执行异议之诉,会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拓展延伸 法律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 法律诉讼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在一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的期限。其计算方法主要涉及起诉时效的开始、中止和延长。起诉时效的开始通常是从法律关系形成之日起计算,但也有例外情况。中止时效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起诉时效暂停计算,例如当事人达成和解或申请调解。而延长时效则是指在特定情况下,起诉时效的期限可以延长。法律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和运用,以确保诉讼权利的有效行使。因此,当事人在提起诉讼前应仔细研究相关法律规定,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行使诉讼权利。 结语 法律诉讼时效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其计算方法需根据具体法律规定操作。民事案件符合起诉条件的,法院将在七日内受理并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行政案件如不能立即判定起诉条件,法院会接收起诉状并出具书面凭证,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刑事自诉案件在收到自诉状次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第三人撤销之诉和执行异议之诉分别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和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当事人应熟悉相关法律规定,确保在规定时限内行使诉讼权利,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 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