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犯罪种类有哪些? |
释义 | 犯罪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是指通过肢体动作和犯罪工具实施犯罪意图。不作为是指未履行特定法律义务的行为。不作为是否算作行为是行为理论争论的焦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危害国家、社会秩序、财产和人身权利等行为都可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者不视为犯罪。 法律分析 犯罪行为有不作为和作为两种。 1、作为的形式是指作为的表现方式。作为虽然是行为人的一定的身体动作,但行为人在实施作为犯罪的时候,并不限于利用本人的肢体以实现一定的犯罪意图,而且还利用各种犯罪工具及其手段,将本人的犯意付诸实施。 2、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不作为是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与作为具有一种相反关系。由于不作为的复杂性,它一直是行为理论上争论的焦点问题。不作为是不是一种行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有待论证问题。各种行为理论都力图证明不作为的行为性,可以说,有作为的行为性是检测各种行为理论的试金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拓展延伸 常见的犯罪类型有哪些? 常见的犯罪类型包括盗窃、抢劫、诈骗、贩毒、走私、故意伤害、强奸、谋杀、贪污、贿赂等。盗窃是指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抢劫是指使用暴力或威胁来抢夺他人财物;诈骗是指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他人财物;贩毒是指非法买卖毒品;走私是指非法运输、贩卖禁止的物品;故意伤害是指故意造成他人身体伤害;强奸是指非法侵犯他人性自主权;谋杀是指故意造成他人死亡;贪污是指滥用职权、侵占公共财物;贿赂是指行贿或受贿行为。这些犯罪类型在法律中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处罚。 结语 犯罪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是指行为人通过身体动作和利用犯罪工具实施犯罪意图。不作为则是指行为人未履行特定法律义务的行为。不作为是行为理论争论的焦点,其是否属于行为性有待论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危害国家、分裂国家、破坏社会秩序等行为都被认定为犯罪,但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视为犯罪。常见犯罪类型包括盗窃、抢劫、诈骗、贩毒、走私、故意伤害、强奸、谋杀、贪污和贿赂等,这些犯罪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处罚。 法律依据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六条 敲诈勒索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不认为是犯罪;认定为犯罪的,应当酌情从宽处理。 被害人对敲诈勒索的发生存在过错的,根据被害人过错程度和案件其他情况,可以对行为人酌情从宽处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七十九条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六十二条之二 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