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 股东抽逃出资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主要为以下几种方式: 1、设立公司时利用过桥贷款作为注册资金,待公司注册成立后,将过桥贷款部分或全部抽走; 2、伪造虚假的基础交易关系,如公司与股东间之间买卖关系,公司将股东注册资金的一部分划归股东个人所有; 3、将注册资金的非货币部分,如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工业产权、专业技术、场地的使用权等在验资完毕后,将其一部分或全部抽走; 4、未提取法定公积金或者制作虚假会计报表虚增利润,在短期内以分配利润的方式提走出资; 5、抽走货币出资,以其他未经审计评估且实际价值明显低于其申报价值的非货币部分补账,以达到抽逃出资的目的; 6、通过对股东提供抵押担保而变相的抽回出资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三) 》 第十四条 股东抽逃出资,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返还出资本息、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