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编制的未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算收支计划 |
释义 | 预算草案。预算草案是指编制完成但尚未经国家立法机关审查批准的年度预算收支计划。国家预算的法律效力由法定程序所规定。未通过法定程序批准之前,通称"草案"。我国国家预算草案由财政部汇编"中央预算草案"和"地方总预算草案"而成。各地区、部门、单位的年度收支预算是"中央预算草案"和"地方总预算草案"的汇编基础。各级次预算在未获立法机关正式通过之前,都属于该级预算的"草案"。预算草案是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编制的未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算收支计划。对预算草案,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遵守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各项收支依据;贯彻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的情况;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 (三)贯彻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原则的情况;是否隐瞒、少列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 (四)预算支出结构情况,是否贯彻勤俭节约方针,确保重点,统筹兼顾,在保证政府公共支出合理需要的前提下,妥善安排其他各类预算支出; (五)群众关心的涉及预算收支的重大问题是否做了恰当安排; (六)其他重要问题。 在审查预算草案的同时,还应当审查人民政府为实现预算拟采取的各项措施是否合法可行。 (1)各级政府编制年度预算草案的依据包括: ①法律、法规; 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中长期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 ③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预算收支范围; ④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⑤上级政府对编制本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 (2)各部门、各单位编制年度预算草案的依据包括: ①法律、法规; ②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 ③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 ④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 ⑤本部门、本单位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第十条 审计机关编制年度经费预算草案的依据主要包括: 一)法律、法规; 二)本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和要求; 三)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 四)定员定额标准; 五)上一年度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的变化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依照本法规定执行。 第三条 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 全国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 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下一级只有本级预算的,下一级总预算即指下一级的本级预算。没有下一级预算的,总预算即指本级预算。 第四条 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第五条 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保持完整、独立。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 第六条 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包括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和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向中央的上解收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