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公序良俗的内容大致包括: 一、政治国家公序; 二、市民、农民社会善良风俗习惯; 三、他人人格尊严; 四、家庭道德关系准则; 五、其他公序良俗。 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类型: 1.危害国家公共秩序行为类型; 2.危害家庭关系行为类型; 3.违反性道德行为类型; 4.射幸(侥幸)行为类型; 5.违反人权和人格尊严类型; 6.限制经济自由的行为类型; 7.违反公平竞争行为类型; 8.违反消费者保护的行为类型; 9.违反劳动者保护的行为类型; 10.暴利行为类型。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 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原则,一方面是指民事主体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时,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则的条件下,可以以及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和善良的风俗习惯进行民事行为; 另一方面,民事纠纷的仲裁者在法律规定不足或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范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与善良风俗习惯处理纠纷。 根据公序良俗原则,民事法律制度对民事主体权利行使作出必须的法律限制性规定,加上公认的道德规范,就形成了系统性的公序良俗。 法院在判断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时,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 首先是确认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相应的公序良俗,即查明公序良俗的内容; 其次是认定系争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