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交通事故未抢救伤员的责任
释义
    交通事故未抢救伤员的,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会构成故意杀人罪。
    一、违章驾驶撞死人坐牢吗
    行为人正常行驶撞死人的,一般不会坐牢。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没有明显的违章行驶,正常行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不会构成交通肇事罪,不会坐牢,但是仍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如果当事人是出于故意撞死人的心理状态,需承担故意杀人罪的相应刑罚,要坐牢。
    二、间接故意杀人罪分类
    间接故意杀人罪的认定标准:实施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属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所谓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过失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之前提。2、客观要件(1)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以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2)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3)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3、主体要件故意杀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一般身份的犯罪主体。4、主观要件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认定故意杀人罪,要注意区分故意杀人既遂和故意杀人未遂的界限。关键是要查明行为人故意的主观状态。如果行为人明知是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即使没有造成死亡结果,应定故意杀人罪(未遂),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伤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即使由于伤势过重,出乎其意外地导致死亡的应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行为内容为剥夺他人生命即杀人,杀人行为发生死亡结果的,成立故意杀人既遂;没有发生死亡结果的,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中止或者预备。
    三、交通肇事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的情形有什么
    行为人发生交通事故后,明知被害人受重伤,未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死亡。为了逃避罪责,希望或让被害人死亡,因此逃跑,导致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肇事者知道被害人挂在车辆上,继续行驶很可能导致被害人死亡,但为了逃避罪责,驾车拖着被害人逃跑,导致被害人死亡;
    肇事者明知被害人未经急救很可能死亡,并将其转移到不易被发现的地方隐藏或遗弃,导致被害人因未及时抢救而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8: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