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义 | 营业收入净额不是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与净利润是不一样的,净利润是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增加了(扣减)营业外收入及营业外支出,最终得出的净利润,也就是此时此刻企业有效可利用的净收益,而利润总额则还会受到不同的资产减值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可以出现负数,但净利润不会为负。利润总额是营业收入与减去营业成本,财务费用,所得税及非经常性损益之和,也就是说营业收入本身没有经由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这部分费用称为营业成本。营业成本是营业收入产生的最直接的成本,主要包括:材料消耗,人工成本,制造成本,燃料消耗,加工费,场地租赁,日常维护等。财务费用主要指企业发生的各类利息费用,汇款及汇兑损益,银行手续费等。
 收入的确认条件为: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购买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综上所述,营业收入净额是指企业当期主要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减去折扣与折让后的数额,数据可取自利润及利润分配表。营业收入净额=营业收入+其它业务收入-销售折扣或折让。净收入=总收入-总支出。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利润一般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个部分。
 【法律依据】: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十条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利润表应当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项列示。其中,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定义及列示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在利润表上,收入应当按照其重要性分项列示。
 (二)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在利润表上,费用应当按照其性质分项列示。
 (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在利润表上,利润应当按照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利润的构成分类分项列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