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中国现行法因受前苏联的影响,未使用公序良俗等字样,而以“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来表达出同样的精神。 民法之所以需要规定公序良俗原则,是因为立法当时不可能预见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做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故设立公序良俗原则,以弥补禁止性规定之不足。一方面,限制私权,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法官可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进行裁决。因此,各国都将公序良俗等道德引入民法中,成为近现代民法的重要原则。 《民法典》第八条【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一、民事主体从事活动应当遵循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活动应当遵循原则。不遵守下列原则,属于违法行为,如下:1、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2、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3、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4、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5、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二、租赁合同订立的原则是什么 租赁合同订立的原则是自愿平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合法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根据《民法典》第五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