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了解劳动者的权利 |
释义 |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间原工资待遇不变,最长不超过12个月;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间需要护理的由单位负责。 法律分析 职工因工作中发生意外伤害、职业病,需要停职接受工伤医疗的,停产留薪期间原工资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限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的,经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受伤职工评定残疾等级后,应当停止支付原待遇,依照本章有关规定享受残疾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工伤职工不能自理的,在停工留薪期间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拓展延伸 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措施 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措施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工作环境中得到公正对待。这些法律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解决法、最低工资法等。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保护。劳动争议解决法提供了一种解决劳动纠纷的机制,使劳动者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最低工资法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的报酬,避免被剥削。此外,还有劳动保险法、工伤保险法等法律,为劳动者提供了社会保障和福利。这些法律措施的实施旨在建立公平、公正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结语 通过工伤保险法等法律措施,我们为受伤职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在工伤发生后,停工留薪期间,职工的原工资待遇将不变,并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限一般不超过12个月,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12个月。在停工留薪期满后,如仍需治疗,工伤职工将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对于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所在单位将负责提供护理。这些法律规定确保了工伤职工的权益,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公平与稳定。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一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第三十二条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