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立案前调解和立案后调解有什么区别 |
释义 | 立案前调解和立案后调解区别有: 1、调解纠纷的性质不同。 2、调解对象不同。 3、主持调解的人员不同。 4、调解协议的效力不同。 如今基层法院在诉讼前都会询问双方是否同意调解,无法调解就会直接立案,案件到了具体的业务部门,开庭审理时,经办法官同样会征求原被告双方的意见,是否同意调解。 区别:立案调解,又称民事案件速裁,是人民法院的立案庭对已经立案受理的民事案件。 在案件移送审判庭之前,由立案法官主持双方当事人协商,化解民事纠纷的诉讼活动。立案调解工作由人民法院的立案庭负责。立案调解与诉前调解的功能都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但两者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立案调解将简易民事案件化解于立案阶段,其前提是民事纠纷已经立案,调解案件的人员是人民法院立案庭的法官,立案调解的结果是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达成调解协议,案件移送审判业务庭继续审理。立案前调解和立案后调解区别有: 1、调解纠纷的性质不同。立案调解是诉讼调解,诉前调解是人民调解。 2、调解对象不同。立案调解的对象是已经立案受理的民事案件,诉前调解的对象是当事人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主持调解的人员不同。立案调解是由人民法院立案庭的法官组织进行的,诉前调解则是由“人民调解工作室”安排人民调解员主持的。 4、调解协议的效力不同。立案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名或捺手印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诉前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性质,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内容的,对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本法第二百一十条第三项规定的案件不适用调解。人民法院审理自诉案件的期限,被告人被羁押的,适用本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未被羁押的,应当在受理后六个月以内宣判。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