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盗刷别人信用卡3000罪名成立吗? |
释义 | 盗刷别人信用卡3000罪名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如果是盗窃并使用,涉嫌盗窃罪;如果是伪造信用卡或冒用他人信用卡,涉嫌信用卡诈骗罪。盗刷信用卡的责任分担:盗用人承担刑事和民事责任,发卡银行有安全保障义务,特约商户有审慎义务,持卡人有保管义务。持卡人需妥善保管信用卡,否则可能承担相应过错责任。及时挂失信用卡可减少持卡人责任。 法律分析 一、盗刷别人信用卡3000罪名成立吗? 1、盗刷别人信用卡3000罪名可能成立、也有可能不成立。 (1(如果是盗窃并使用的,涉嫌是盗窃罪。盗窃罪数额较低就可构成。 (2)如果是伪造信用卡的,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比如捡到别人的信用卡使用的),涉嫌信用卡诈骗罪。 2、以下行为可能犯的是信用卡诈骗罪: (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2)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3)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4)恶意透支的。 二、盗刷信用卡谁承担责任? 1、盗用人:第一责任人 从民事角度出发,盗用人与持卡人之间是侵权责任关系,应当承担返还该笔财产的责任。 盗用人如果盗刷的数额达到一定数额则构成盗窃罪,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发卡银行:安全保障义务 银行与持卡人之间形成合同关系,银行有义务提供必要的安全、保密的交易环境,以保护持卡人的财产安全。银行未尽到安保义务,即构成违约,应当承担相应违约责任。比如,持卡人在ATM机上办理业务时,其信用卡账户信息和密码被犯罪分子安装的设备窃取。同时,银行并未在ATM机周边设置提醒,警示标示。那么银行未尽到提醒义务、安全保障义务。 3、特约商户:合理审慎义务 作为银行特约商户,当持卡人凭信用卡签名消费交易时,应按特约商户受理协议,尽到谨慎的注意义务,认真核对持卡人在POS交易凭证上签名是否与卡正面凸印的拼音、卡背面签名条上预留的签名相一致。如果,商户未此义务,致使他人信用卡被盗刷,则存在一定过错,应当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4、持卡人:妥善保管义务 持卡人应当妥善保管信用卡,因丢失或将自己的卡交由他人使用信息泄露导致被盗刷,持卡人则需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公民若是意外舍得他人的信用卡,不得实施盗刷行为。此外,也不得使用伪造、以及作废的信用卡,否则有涉嫌犯信用卡诈骗罪的可能。公民在发现自己的信用卡丢失之后,可以即使办理挂失手续,对于挂失不及时的,信用卡持有人可能需要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 结语 盗刷别人信用卡3000罪名的成立与否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果是盗窃并使用,则可能构成盗窃罪;如果是伪造信用卡或冒用他人信用卡,则涉嫌信用卡诈骗罪。在责任承担方面,盗用人应承担返还财产和刑事责任,发卡银行应提供安全保障,特约商户应审慎核对,持卡人应妥善保管信用卡。对于挂失不及时的持卡人可能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请注意遵守法律法规,以免涉嫌犯罪行为。 法律依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2004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情况,讨论了刑法规定的"信用卡"的含义问题,解释如下: 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现予公告。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三章 业务准入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向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申请开办信用卡业务,应当提交以下文件资料(一式三份): (一)开办信用卡业务的申请书; (二)信用卡业务可行性报告; (三)信用卡业务发展规划和业务管理制度; (四)信用卡章程,内容应当至少包括信用卡的名称、种类、功能、用途、发行对象、申领条件、申领手续、使用范围(包括使用方面的限制)及使用方法、信用卡账户适用的利率、面向持卡人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水平、商业银行、持卡人及其他有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 (五)信用卡卡样设计草案或可受理信用卡种类; (六)信用卡业务运营设施、业务系统和灾备系统介绍; (七)相关身份证件验证系统和征信系统连接和使用情况介绍; (八)信用卡业务系统和灾备系统测试报告和安全评估报告; (九)信用卡业务运行应急方案和业务连续性计划; (十)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相应的规章制度; (十一)信用卡业务的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主要负责人介绍; (十二)申请机构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地址、传真、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 (十三)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按照审慎性原则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三章 业务准入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申请开办信用卡业务,可以在一个申请报告中同时申请不同种类的信用卡业务,但在申请中应当注明所申请的信用卡业务种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