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有什么
释义
    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有:
    1、虚假表示。虚假表示又称真实保留,是指行为人保留真实意思,表达行为不反映真实意思,是一种自知不是真实意思的表达;
    2、伪装表示。伪装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之间的通谋,而不是内心真实的意思。如果债务人为了逃避债务而与朋友通谋制造假债权或虚假让与财产;
    3、隐藏行为。隐藏行为是指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但其真实意思表示发生其他法律效力;
    4、错误。错误是指表意人为表意时,由于认识不正确或长期缺乏认识,内在的真实意思与外在的表现行为不一致;
    5、误传。误传是指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因传达人或传递机构的错误而出错。
    一、认定合同中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
    1、必须是表意人(即作出意思表示的当事人)因为误解作出了意思表示。
    首先,表意人要将其意思表示表达出来(体现在合同条款中),否则无从评价其是否存在着误解问题。其次,表意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因为误解所造成的,即表意人的错误认识与其作出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必须是对合同的内容发生了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必须是对合同的内容发生了重大误解,并导致了合同的订立,从而使当事人能主张撤销合同。在法律上,一般的误解并不都能使合同撤销。我国司法实践认为,必须是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发生误解才构成重大误解。因为在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发生误解的情况下才可能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可能使误解的一方的订约目的不能达到。
    3、误解是由误解方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受到对方的欺骗或不正当影响造成的。
    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表意人自己的过失行为造成的,即由其不注意、不谨慎造成的。如果表意人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则不能按误解处理。法律不允许当事人在自己具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情况下,借口其实施的行为对自己不利而随时提出撤销。在实践中区分一般过失或者重大过失,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4、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有可能对误解人造成较大损失。
    正是由于当事人对合同的内容发生认识的错误,并基于此种错误认识而订约,必然会影响到其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才能称为重大误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误解会给误解方造成一定的损失,法律正是从保护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误解方的利益出发,才允许其撤销或变更合同。如果合同尚未履行,也可能仅造成轻微的损失,甚至未造成实际损失,此时,仍应当按重大误解对待。若以造成误解人较大实际损失为条件,则势必会把尚未履行的重大误解合同排除在外。
    二、股权转让欺诈行为有哪些情况?
    1.进行了错误的暗示提示
    被欺诈人的错误非因自己疏忽大意之故,而是因欺诈人的欺诈所致。所谓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
    2.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为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将欲成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可见,意思表示是一种行为,是表意人将心理状态表示于外部的行为。它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效力意思、表示行为、表示意思。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即效力意思;用以表达行为人内在意思的方式,即表示行为;通过表示行为表示于外部的意思,即表示意思。
    3.欺诈违反法律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诚信原则是民事法律的最基本原则,其要求当事人应当以善意的、诚实的、自觉的方式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这一原则的规定是为了平衡当事人与当事人、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4: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