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在互联网上散布谣言会承担哪些刑事责任? |
释义 | 网络造谣需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可能触犯刑事罪如煽动分裂国家、编造恐怖信息、损害商业信誉、诽谤等。根据刑法,散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者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分析 在网络上造谣,按照具体情况,有承担民事责任的,有承担行政责任的,网络造谣,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其中可能触犯刑事罪名有很多,比如煽动分裂国家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诽谤罪等。法条根据:根据《刑法》第291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拓展延伸 互联网谣言传播:法律如何追究责任? 互联网谣言传播引起了广泛关注,法律对于追究责任有着明确规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散布谣言的行为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具体来说,散布谣言的人可能面临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等刑事罪名的指控。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法律对于这些罪行有相应的刑罚规定,包括拘役、有期徒刑等。此外,依法追究民事责任也是常见的手段,受害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为了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公平,加强对互联网谣言的打击力度,我国还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包括网络信息内容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的实施有助于保护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结语 网络造谣行为涉及到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对于构成犯罪的网络谣言,相关刑事罪名包括煽动分裂国家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和诽谤罪等。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散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能面临诽谤罪等罪名的指控,处罚包括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为了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公平,我国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互联网谣言的打击力度,以保护公众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一节 量刑 第六十四条 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五条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