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欺骗行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释义
    欺诈行为的要件包括欺骗他人的行为和欺诈故意。被欺诈人必须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并因此作出意思表示。这些要件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被欺诈人需要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才能撤销。
    法律分析
    (一)在欺诈人方面:
    1、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之。欺诈往往呈现为积极行为,而消极行为,尤其是沉默,则必须是法律、合同或者商业习惯上有告知事实的义务,而未告知时才能构成欺诈。
    2、须有欺诈故意。欺诈故意,是指具有欺骗他人的故意,这种故意的含义包括两层:
    (1)是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事情不真实,并且明知相对人有陷入错误的可能;
    (2)是有使相对人陷于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这两种故意从根本上妨碍了被欺诈人意思形成的自由。
    (二)在被欺诈人方面:
    1、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被欺诈人陷于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须有因果关系。
    如果被欺诈人并不陷于错误,或者虽然陷于错误,但该错误不是受欺诈而产生,则欺诈行为不能成立。
    2、须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须有因果联系。如果被欺诈人虽然陷于错误,但是并没有因之而作出意思表示;或者虽有意思表示,却不是因错误所致,欺诈行为也不能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被欺诈人必须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才可以撤销。
    拓展延伸
    欺骗行为的法律界定及其影响
    欺骗行为的法律界定及其影响是指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欺骗行为进行明确的定义,并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和法律秩序的影响。欺骗行为通常指的是通过虚假陈述、隐瞒真相、误导他人等手段,以获取不当利益或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法律界定欺骗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平、诚信和正当交易的原则,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欺骗行为可能导致经济损失、信任破裂、社会不稳定等负面影响。因此,法律对欺骗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以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律秩序。
    结语
    欺诈行为在法律上具有明确的定义和界定。作为欺骗人方,必须有故意欺骗他人的行为,并使对方陷入错误。作为被欺骗人方,必须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并因此作出意思表示。欺骗行为的法律界定旨在维护社会公正、诚信和正当交易,保护公共利益。法律对欺骗行为实施严厉打击,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二章 电子商务经营者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五条 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提供有关电子商务数据信息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提供。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电子商务经营者提供的数据信息的安全,并对其中的个人信息、隐私和商业秘密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二章 电子商务经营者 第二节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 第三十条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证其网络安全、稳定运行,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安全。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