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主观: 第一,因不同的法律事实引起的刑民交叉案件 刑事诉讼 和民事 诉讼 应不分先后、分别处理。适用“刑民并行”,其特征是刑事的审理与民事的审理互不影响。民事部分的审理不依赖于刑事判决的确认,依据民事 证据 能够就 民事责任 的承担作出处理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可以分开进行。此处的法律事实主要是指法律行为,其包括三个要素:主体、内容和客体。只要两个或几个法律行为的三个构成要素不完全相同,就应属于不同的法律行为。不同的法律行为分别侵犯了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结果(除了执行阶段)互不干涉,应当各自进行,以保证实现各自的诉讼目的。 第二,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发现侵害被害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应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害人的民事损害赔偿问题。由于现行司法解释对于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中的 精神损害赔偿 问题不予支持,被害人及其家属可以在刑事审理结束之后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 第三,人民法院已 立案 审理的 经济纠纷 案件,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发现有犯罪嫌疑,或者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认为有 经济犯罪 嫌疑的,应由人民法院确定该案是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还是普通经济纠纷案件,对于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由人民法院继续审理;有明显犯罪嫌疑的案件移送公安检察机关处理。即对于该类案件,主要实行“先刑后民”处理模式,即民事诉讼暂时 中止审理 ,待刑事案件结案后才能审理,或者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处理。 第四,民事诉讼审结后才发现犯罪嫌疑的案件,民事诉讼非经审判监督程序的撤销依然有效,刑事诉讼另行单独开始。 第五,案件当事人因同一法律事实而有经济犯罪嫌疑的,首先应区分是否属同一法律关系,如是,应本着“先刑后民”的处理模式,将经济纠纷案件裁定中止审理,等待刑事诉讼的结论再恢复民事诉讼;如否,应当刑民诉讼并行处理,不适用“先刑后民”的处理模式。 第六,刑民交叉案件如果难以明确排除刑事上认定的法律事实与民事法律事实不是同一法律事实,一般应当按照“先刑后民”的模式处理。因为刑事案件认定的法律事实的范围与民事案件的认定的法律事实的范围可能不同,二者可能属同一法律事实,也可能不属同一法律事实。而涉嫌经济犯罪的行为的认定不仅可能对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认定和当事人双方责任的分担产生影响,也可能因涉案赃款的返还而影响到民事部分诉讼标的之数额。在此种情况下,刑事案件的审理不仅直接决定着 犯罪嫌疑人 是否构成犯罪,也影响到经济纠纷中的法律事实的认定,影响到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及当事人双方责任的分担。 法律客观: 《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四条 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判,只有为了防止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一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