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是否可以不偿还债务?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债务免除的条件。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和第五条规定,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真实的意思表示和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有效的。同时,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债权人必须自愿且真实地表达出债务免除的意愿,债务才能被免除。 法律分析 债务虽然可以被免除,但前提是债权人必须自愿且真实地表达出这一意愿。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有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五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拓展延伸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条件是什么?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要使该行为有效,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满足以下有效条件: 1.意思表示真实: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时,必须真实意思表示,即其内心意思与外部行为一致。如果意思表示不真实,则该行为无效。 2.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民事法律行为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果违反强制性规定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则该行为无效。 3.不违背公序良俗:民事法律行为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即不能违反社会公共道德和基本伦理规范。如果违背公序良俗,则该行为无效。 4.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如书面形式、口头形式等。如果未按照法律要求的形式进行,则该行为无效。 5.不存在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不能包含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无权代理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等。 如果民事法律行为满足以上有效条件,则该行为是有效的。如果存在违反以上有效条件的情况,则该行为是无效的。 结语 虽然债务可以被免除,但债权人必须自愿且真实地表达出这一意愿,否则民事法律行为将无效。因此,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典》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