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成都市外地户口在读高中有什么条件 |
释义 | 本方案规定了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报考条件、报名办法及资格审查、组织保障以及其他相关事项。随迁子女可在就读地参加中考、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考。报名时需要提供父母的证明材料及学生在当地就读并取得初中阶段学籍的情况。中考和普通高考的招生录取工作由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法律分析 一、关于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的报考条件 本方案适用于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为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情况。进城务工人员包括有用人单位的进城务工人员,从事个体、私营或灵活就业的其他进城务工人员。 凡父母在我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含租赁),在父母就业和居住地就读满一定年限并取得初中阶段学籍的学生可在就读地报名参加中考。 凡在我省就读的初中、高中毕业学生均可在当地报考在我省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 凡父母在我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含租赁),在父母就业和居住地具有高中阶段学籍和3年完整学习经历且符合普通高考其他报名条件的学生可在就读地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二、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报名办法及资格审查: 申请参加中考的随迁子女,应在就读学校所在地报名。报名时,学生须提供父母的证明材料:县级公安机关出具的暂(居)住证明;有关单位出具的合法稳定职业证明(就业登记、劳动用工备案证明、营业执照、劳动合同以及就读地认可的其他就业证明等任何一种证明)。就读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学生提供的上述相关证明及学生在当地就读并取得初中阶段学籍的情况,符合条件者准予报名。 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应在规定报名日期前,持就读地初中或高中毕业证明在当地报名,由就读地所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符合条件者准予报名。 申请参加普通高考的,应在我省规定的普通高考报名时间前,向就读中学所在的县级招办申请并提供父母的证明材料(与中考的要求相同)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在当地就读年限和取得学籍的证明。经审查,符合条件者准予报名。 经初审可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随迁子女名单须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招办以及就读学校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三、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组织保障: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密切协作配合,齐抓共管。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随迁子女升学考试人数合理调配资源,做好招生计划编制、学生报名组织、考试实施以及招生录取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安部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负责提供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居住等相关证明材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相关单位负责及时提供随迁子女父母就业的相关证明材料。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学生报考资格审查,严格规范、公开透明地执行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新问题,认真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宣传解读,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四、其他 各地要根据本方案,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并向社会公布。本方案从2014年起实施。 拓展延伸 成都市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解读: 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的通知》,随迁子女在成都市参加升学考试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1. 成都市居住证; 2. 父(母)子(女)同一户籍的户口簿; 3. 父(母)子(女)同一户籍的身份证件。 此外,学生还需要提供毕业证书、成绩证明、英语水平证明等材料。对于在成都市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还需要提供高中毕业证书、成绩证明、英语水平证明等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随迁子女在成都市参加升学考试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否则将无法享受相应的升学政策。同时,各学校也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核,确保随迁子女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结语 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报考条件及报名办法已详细说明,但更重要的是要确保随迁子女能够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机会。因此,各地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随迁子女能够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修正):第三章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十八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核、批准、注册或者备案手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18修正):第四章 教师与受教育者 第三十三条 民办学校依法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民办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学籍管理制度,对受教育者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修正):第七章 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第六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必须把学校的基本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基本建设用地及所需物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策。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