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面对网络谣言,如何防范和应对? |
释义 | 造谣诽谤可以报警。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等行为可处罚款和拘留。《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应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罚款。未满14岁的不予处罚,14-18岁的从轻处罚。精神病人视情况处罚。主动消除危害后果、被胁迫、配合查处等情况可减轻处罚。轻微违法行为及时纠正且未造成危害后果不予处罚。构成犯罪时可折抵刑期或罚金。违法行为未被发现两年内不处罚。 法律分析 受到造谣诽谤是否可以报警 可以报警。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三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二十五条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八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第二十九条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结语 如果受到造谣诽谤,可以报警。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式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可处以拘留和罚款。根据《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对于轻微的违法行为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情况,通常不会给予行政处罚。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并被判处相应刑罚或罚金,行政机关已经给予的行政拘留或罚款可以折抵相应刑期或罚金。但是,如果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通常不再给予行政处罚,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五章 网络保护 第七十七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六条 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