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校园暴力有哪些规定 |
释义 | 本文探讨了同学间可能触犯的法律以及针对校园暴力采取的民事责任措施。同学间行为可能触犯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重伤罪、非法拘禁罪、侮辱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法律。同时,向同学勒索财务或以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务有可能触犯的罪名包括抢劫罪、盗窃罪、抢夺罪、敲诈勒索罪、绑架罪等等。已满十六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校园暴力的施害人,如果达到法定年龄 法律分析 在同学间,如果因为一些小事不顺眼,而进行挑衅、辱骂、互相殴打、纠集在一起殴打等行为,可能会触犯以下法律:过失致人死亡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故意伤害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过失致人重伤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非法拘禁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侮辱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聚众斗殴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寻衅滋事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等等。 同学间以保护、借钱为名向同学勒索财务或以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务有可能触犯的法律是抢劫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盗窃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条)、抢夺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敲诈勒索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绑架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现在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 即使是犯罪也不用负刑事责任,我们知道,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校园暴力的施害人如达到法定年龄,则法院应对犯罪嫌疑人加以刑罚,以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我刑事诉讼法采取国家追诉主义的原则,由检察官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诉。 2、民事责任 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依法应负损害赔偿责任。由侵权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称为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旨在保护受害人的身体财产不受不法侵害。 3、其他法律 最基本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他还有相关情况得就是《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基本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他还有相关情况得就是《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些基本上涵盖齐全了。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等。这些法律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权利、义务和保护措施,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明确了未成年人的定义、未成年人保护的基本原则、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该法规定了未成年人享有的一系列权利,如受教育权、健康权、安全权、隐私权等,并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等方面的义务和责任。 其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该法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定义、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未成年人的监护、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旨在促进和规范家庭教育,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该法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定义、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的监护、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等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家庭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结语 同学间应以保护、借钱为名向同学勒索财务或以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务触犯的法律包括抢劫罪、盗窃罪、抢夺罪、敲诈勒索罪、勒索财物罪等。而校园暴力的施害人如达到法定年龄,则应负刑事责任。民事责任旨在保护受害人的身体财产不受不法侵害,相关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法律依据 反家庭暴力法(2015-12-27)\t第三十五条\t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法第十四条规定向公安机关报案,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本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12-26)\t第三十三条\t未成年学生偷窃少量财物,或者有殴打、辱骂、恐吓、强行索要财物等学生欺凌行为,情节轻微的,可以由学校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采取相应的管理教育措施。 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10-17)\t第二十七条\t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