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主观: (一)申请用地,建设单位持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初步设计、年度基本建设计划以及地方政府规定需提交的相应材料、证明和图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同时填写《建设用地申请表》,并附下列材料:,1、建设单位依法设立的有关证明;,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其他有关批准文件;,3、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4、初步设计或者其他有关材料;,5、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6、占有耕地的,提出补充耕地方案;,7、建设项目位于地质灾害地区的,应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8、提供地价评估报告。,(二)受理申请并审查有关文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用地的申请、审查、报表工作,对应受理的建设项目,在30日内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审查。,(三)审批用地,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收到上报土地审批文件,按规定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实行土地管理部门内部会审制度审批土地。,(四)征地实施,经批准的建设用地,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1、征地公告。公告内容包括:批准征地的机关、文号、土地用途、范围、面积、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补偿的期限等;,2、支付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3、安置农业人口;,4、征收用地单位的费税;,5、直辖市征地争议。,(五)签发用地证书,1、有偿使用土地的,应签订土地使用合同;,2、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的,向用地单位签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建设用地批准书》;,3、用地单位持使用土地证书办理土地登记。,(六)征地批准后的实施管理,建设用地批准后直至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之前,应进行跟踪和管理,其主要任务是:,1、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安置措施;,2、督促被征地单位按期移交土地;,3、处理征地过程中的各种争议;,4、填写征地结案报告。,(七)颁发土地使用证,用地单位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经测绘部门测绘,核定用地面积、确地权属界限,地籍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由人民政府颁发土地使用证,作为使用土地的法律凭证。,《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征收土地应当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用,并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制定区片综合地价应当综合考虑土地原用途、土地资源条件、土地产值、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人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并至少每三年调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征收农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对其中的农村村民住宅,应当按照先补偿后搬迁、居住条件有改善的原则,尊重农村村民意愿,采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货币补偿等方式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并对因征收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等费用予以补偿,保障农村村民居住的权利和合法的住房财产权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主要用于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缴费补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转让、出租土地使用权;,(二)农村房屋产权人转让、出租房产时,连带转让、出租土地使用权;,(三)乡村企业的兼并、改制过程中涉及集体土地转让、出租;,(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联营等形式新办企业;,(五)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使用权合作的方式开发项目;,(六)经征用、补办为国有土地并输转让、出租;,(七)由于企业破产清算或债权债务因素,经司法裁定发生流转。推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有利于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有利于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完善。,综上所述,集体建设用地的征用,首先要申请用地,再经相关部门批准才可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