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违背公序良序的民事法律行为
释义
    一、公序良俗条款极具弹性,作为概括条款需要经由案型而具体化,有学者归纳出十种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类型,该类型已经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述采用,可操作性较强∶
    (1)危害国家公序的行为,例如订立以从事犯罪为内容的契约;
    (2)危害家庭公序的行为,例如断绝亲子关系的契约;
    (3)违反性道德的行为,例如以继续姘居关系为条件的财产转移行为;
    (4)射幸行为,例如赌博行为;
    (5)违反人权和人格尊重的行为,例如过分限制人身自由的劳动契约;
    (6)限制经济自由的行为,例如限制职业自由的条款;
    (7)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例如招标中的围标行为;
    (8)违反消费者保护的行为,例如不当劝诱消费者行为;
    (9)违反劳动者保护的行为,例如“工伤概不负责”约定;
    (10)暴利行为。比如民间接待中约定的高额利息等。
    二、在民事审判中如何判断是公序良俗
    法官在判断一个法律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是否违反善良风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一是法律行为的客体是否违法:
    二是法律行为的内容是否违法;
    三是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是否违法;
    四是动机或目的是否违法。
    1、法律行为的客体是否违法。
    法律行为的客体是当事人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如客体本身具有违法性和反社会性,则法律行为为违法行为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2、法律行为的内容是否违法。
    法律行为的内容为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如当事人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具有违法性或反社会性,法律行为即为违法行为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如不结婚之约定、负担杀人等犯罪行为义务之约定、私通之约定、赌博行为等。即使目的或动机善良,不具有违法性,但法律行为内容违法或具有反社会性,法律行为即无效。一定法律行为的内容因与金钱相结合,而违法或违背公序良俗。
    3、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是否违法。
    法律行为本身并不违反法律、公序良俗,但条件的违法性或反社会性,可能影响到法律行为的效力。只要,于条件成就时,履行该法律行为有助于增长反社会行为的危险,条件的违法性将导致法律行为无效。
    4、动机或目的是否违法。
    动机或目的具有违法性或反社会性,致使法律行为无效。一般说来,动机是推动行为人去追求某种目的的内在动力和内在起因。目的是在一定动机的推动下,希望通过实施某种行为达到的某种结果。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评价,一般并不去考察当事人的动机和目的,但当动机或目的与法律行为相结合,有助长反社会行为实现的具体危险时,法律行为也具有了反社会性。当事人的非法目的和动机就会导致法律行为的无效。
    三、公序良俗是否应考虑当事人的主观认识
    法官在判断公序良俗的内容以及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时,不需要考虑当事人的主观认识。其原因在于,公序良俗乃是社会一般利益和一般道德观念的体现,是独立于当事人的主观认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以当事人的主观认识为转移。因此,在认定法律行为因违反公序良俗而无效时,不需要考虑当事人主观上是否认识到相应的公序良俗的存在以及自己实施的法律行为是否违反了这种公序良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十一条 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4 16:26:23